▲郑成月,原河北省广平县公安局副局长,调查王书金案时得知聂案
还有之后的纠错,郑成月就对媒体表示,在聂案不少明显的疑点浮出后,“他们(指有些高职级官员)弄错案还一本正经说没错,这是草菅人命”。
而无论是逼王书金翻供,还是有关办案方言之凿凿地称“聂案办理有程序上的瑕疵,但只属于一般的办案质量问题,不影响聂树斌犯罪事实的证据证明体系”,还有媒体曝的“当地政法系统个别人士在配合复查时依然态度强硬,称‘这个案子就别想翻’”,都能显现出某些人的无良知、无人性。
“杀一无罪非仁也”。有些冤假错案本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放在今天,随着司法进步,它们已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疑点重重后仍不纠错,尤其是“一案两凶”这样明显的情节后。
聂树斌案本就比电影更让人拍案惊奇:如果说“25.8℃跪雪地被枪决”等情节是埋伏笔,“一案两凶”是高潮,那纠错之难则是收尾处的悬念再起。它整个的跌宕起伏,都是对人心幽暗的勾绘。
一个罪犯朴素的正义与一群人的扭曲执法司法,构成了最具张力的对比。
司马迁说布衣之徒“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非苟而已也”,并以“朋党宗强比周,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作为对照。而今,发生在王书金和某些办案身上的义与不义、有人性与无人性的对比,算是印证。
这也挺黑色幽默:良知是将正义图卷裱在墙上的画框,可当挂起那幅画的是个罪犯,而非最该恪守正义的那群人时,这是怎样的一出荒诞剧?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