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残疾人或未成年人乞讨并非新闻,多年来媒体一直不断报道,职能部门也并不缺乏职业敏感。早在2009年,公安部就倡议群众,发现虐待、组织、强迫、利用未成年人街头乞讨线索立即打110,各地公安接到报警要及时出警、认真核查。不到两年时间,公安部已解救被拐儿童9300多人,其中一些儿童被拐卖强迫乞讨。但是,从现实反馈看,胁迫残疾人或未成年人乞讨,一直未能绝迹,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反弹之势。
未成年人被强迫乞讨,再次提醒我们关注禁乞之争。此前,多地拟出台“禁乞令”而受到舆论质疑。反禁乞的声音认为,禁乞过于简单生硬,缺乏人文情怀,损害了乞丐的天然的“乞讨权”,是对弱势群体的粗暴伤害。而支持禁乞的最大理由,倒不是因为乞讨影响了城市形象,而是乞丐真假难辨,有的乞丐属于职业乞丐,除了涉嫌坑蒙拐骗,其背后还有无良残暴的操纵者,甚至受控于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
现在看来,对禁乞之争切勿流于情绪,或止于简单的道德义愤。不少乞丐行乞表面上是个人行为,背后确实存在组织化、集团化的操纵者。对职业乞丐过于同情,客观上照顾了操纵者的“生意”,助长了他们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性,不依法严惩操纵者,就是容忍邪恶大行其道,并将导致更多未成年人被残虐逼迫乞讨。
除了依法打击乞丐背后的操纵者,还需关注一个现实命题,即那些未成年人为何流落街头?《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皆明确了政府部门应该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适龄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其家长难辞其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脱不了干系。如果不为孩子编织安全的保护伞,他们的命运就被各类的灰色利益之手所裹挟、所“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