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军魂”?国耻与认贼作父?
赤眉陈更
:受弟启发,我写了下文《“喀秋莎”的五味杂陈》
旗山居士:谢谢仁兄!转发之。世人评说。
如果没有看过电影,刘晓庆、巩俐、章子怡也不过寻常美女。但与她们的人生华彩相衬,“美女”从美女中拔地而生,普通的美女变得浩然,甚至可以呼他们伟大的影星,不是一般的美女了。长得不美的张爱玲也被当作民国范儿的美女,其中也有这样最典型的说明:我们看待一件事物,对它作出评价,是与那事物千丝万缕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审丑抑或审美,并非单单审视它的平面。
这样的通感无法克服,通感是人类必由的认识方式!
“喀秋莎”是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由其战争军伍中所产生的一支歌,明亮、美丽、辽阔、峻峭,是这支歌的特点。同普通的中国欣赏者一样,在112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蹩脚地唱着它走过红场,接受普京检阅之前,每与歌声相遇,我听到也只是这样单纯的一只美歌。但是,当这些挺胸迭肚的健儿高唱这首歌,接受一个恶人检阅之后,这样的并非美好的感觉便必然地溶入到这歌的评价中来了。
不止于此,我开始寻索这歌的历史。这歌渐失美色,苦难、苍凉、悲慨与民族的自辱并存。
“喀秋莎”这支歌创作于一九三九年,历史背景是发生于二战时期的苏蒙为一方、满日为另一方的诺门坎战役。当时,蒙古民主主义共和国尚未取得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所谓的独立没有受到母国中华民国的承认),查索历史地图,这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地——诺门坎,尚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