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英明君主将治国的责任都担在自己肩上,不向下推诿。
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人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吕氏春秋·处方》:“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说来说去,就是要求人们都按照社会的公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追求实现“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的效果。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古往今来社会的通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状况的永恒追求。不知道为什么,现代人竟然将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和“政治等级秩序”、“人治的专制”等概念挂上了钩,把儒家说成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元凶,还说是“儒教把整个的中国人坑了2000多年,使得中国人到今天这么愚蠢,没有智慧”,真可谓比窦娥还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