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達到更大體量后,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有一定的放緩,但綜合改革開放40年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態勢無論是橫向看還是縱向看都是一枝獨秀,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上也是空前的。
●中國在短短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某些國家和某些勢力的嫉妒和擔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和錯覺。中國即使再強大,也絕不會稱霸世界。對我們來說,這種擔憂和嫉妒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鮮活注腳。試想,在貧窮落后的舊中國,會有哪一個國家真正在乎過中國的態度?
●有一種觀點宣稱改革開放之前工資雖然低,但那會兒的錢“更實在”,而現在名義工資雖提高了不少,但是物價漲得更高。其實呢?通過生活常識稍加分析,就很容易發現這種觀點站不住腳。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重新回到了講台,開始為恢復高考后中國人民大學77級的學生們講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
經濟學具有“經世致用”的特色,是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而產生的科學。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社會主義建設乃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息息相關。
當時,面對改革開放的任務和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經濟理論上還有很多模糊不清甚至誤解的地方。有些理論工作者對馬列原著當中的理論本身存在誤解、錯解,例如曾批判“科學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強調的觀點。有的則教條主義地搬弄馬克思主義,如認為“社會主義要消除商品經濟”這個馬克思的觀點在我國已“成為現實”,並認為人民幣不是貨幣,拿國家工資的人員到國營商店買東西不是商品交換關系,而是用“勞動券”領取消費品,以此否定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存在商品經濟。還有些人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關系,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摒棄”,其實他們所要摒棄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對此,我一直認為不應該回避爭論,應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畢竟,真理愈辯論愈明,正確的理論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