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陈保平与陈丹燕不断提出“关于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收集街区居民口述史的建议”,从这件事的历史意义、试点区域、政府主导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得到了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的理解与支持。《住在武康大楼》一书也收录了他们当年的具体提案及答复。
与提案同时进行的还有数次口述史项目推进会。从2014年8月开始,他们决定以湖南街道社区为试点,成立专家顾问团与“湖南街道口述历史”项目团队,并计划以“一位老干部、两位名人、一幢建筑、一条弄堂、一家单位”为线索落实项目。其中,“一幢建筑”便围绕武康大楼展开。
陈丹燕说:“武康大楼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从居民的构成,建筑的传承和保护上面,都可以看到上海史发展变化的痕迹。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我们为它做多少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一点一直是我们团队和整个专家组的基本共识,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后来也成为参与口述史的居民大家集体的共识。”
“这个项目难的是要通过一幢楼居民的口述史,看到个人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大致呈现历史的文脉。”陈保平说,上海是一座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多元化元素的大城市,是中国工商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居民有一些与其它地方不一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这个城市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