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而言,武康大楼
是始建于1924年的历史保护建筑,是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的早期代表作,是来上海必打卡、必拍照的“好看的地方”。
但对于就住在这幢楼的居民来说,它是“走廊和楼梯特别舒服”的地方,是“不装伸缩晾衣架”的地方,是曾看到周恩来总理与大楼
内文艺界人士招手的地方,是“文革”时很惨的地方,是如今讲述起来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地方。
《住在武康大楼》书影,本文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
自2014年起,由媒体人陈保平、作家陈丹燕等人组成的口述
史团队(下文简称“团队”)以武康大楼为纽带,对这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居住者、大楼管理者及风貌保护区总规划师展开采访。今年初,该项目的成果之一——《住在武康大楼》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像我们这样来自个人立场的志愿者小组,做的是一个地方建筑的居民口述
史,它对上海记忆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认为,它能给上海的城市
记忆增添切实的内容,让个人生命史来丰富上海的历史表达,保存上海在巨变中细微的历史真相。”陈丹燕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史的意义不在于为建筑保留口述史,更在于通过“民间的力量”,为上海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