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着差异,但同时也声称:“一种文化环境下的人可以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洞见去理解另一种文化或社会的价值观、理想和生活方式, 即便这两种文化在时空上隔得非常遥远。”伯林曾雄辩地论及文化多元主义,并将之视为人文学科的目标:“不同的文化在时空中之所以能相互交流,其原因在于:对不同文化而言,使人之为人的那种东西都是共同的,这种东西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的北大学生能迅速识别并回应他们读过的书中所包含的要义,无论它们是正面的价值观还是消极的言论。他们越是更多地学习“外国”文化,就越能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所说的:学会在“他者”(other)之中“感到如同在家一般”(become at home)。
1982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踏入中国,立即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那一次来中国是应了朱虹教授的邀请。朱虹是一位杰出的教授,她那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1980年她受邀前往哈佛交流学习,因为当时中国社科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之间有一个学者交换项目。连续十年,这两个机构一直安排中美学者互相前往对方国家进行交流。已故的丹尼尔·艾伦教授是中国社科院迎来的此项目的第一位客人,我在1991年则成了最后一位参加此项目的美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