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也是如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很多人寻访抗战老兵做口述访谈,但幸存的老兵已经很少,且多已90岁高龄,要恢复保存清晰的历史记忆相当困难。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抗战口述访谈如果提前10年来做,亲历抗战的历史当事人会多很多,一定能采集并保留更多丰富而清晰的口述史料;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再过10年做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恐怕就更难了。因此,做口述史必须树立抢救意识和紧迫感,否则某些历史的真相与细节恐怕将无从知晓。同时,口述历史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多地保存真实的历史记忆,这就要求不能过于短视,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而未必有经济效益或短期效应的也要抓紧抢救,尽可能多地、完整地保留历史记忆。
“众声平等”:书写大众自己的历史
记者:某种程度上,口述史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历史尤其是叙述历史的主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多方面的历史建构活动,口述史如何使人人都可能参与当代历史的书写呢?
左玉河:可以说,口述史的兴起不仅将活生生的口述史料整理并保存下来,而且为大众书写自己的历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既定模式。自唯物史观诞生以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得到了空前彰显,书写人民群众的历史成为近代以来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因缺乏记载大众活动的历史资料,以何种方式研究和书写大众的历史,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历史研究的一个问题。口述历史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大众既是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也是口述历史的叙述者和历史记忆的打捞者,同时还是历史的研究者和书写者。口述历史是大众讲述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手段、方法和主要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口述”方式,讲述、记录并研究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和切身感受的历史,发出并留住更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