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历史
旨在以访谈、录音、录影等方式采集、整理、保存、研究历史
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历史记忆与相关史实。在发明文字以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形式,因此口述
史本是历史学的源头。
不过,尽管我国有着悠久的口述历史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从西方引入的。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口述历史日益受到学界和大众的普遍关注,我国口述历史发展的现状如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口述历史学科体系?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时不我待:抢救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
记者:口述历史与历史记忆有着天然的联系,历史记忆很重要的就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的回忆,从这个角度来讲,口述历史是在与时间赛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抗战老兵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让人们再次意识到抢救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刻不容缓。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左玉河:的确是这样。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历史当事人对后人宝贵的馈赠。对这些高龄老人进行口述访谈,就是与时间赛跑。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教训。比如,童天湘先生是著名诗人田间的弟弟,也是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我们很早就想对他进行口述访谈,却未能抓紧。后来他患了晚期癌症,我们闻讯慌忙到家探访。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童先生强撑病体,讲述了提出“智能革命”的前因后果及与钱学森的讨论。记得他最后说:退休十多年一直在构思撰写《智能价值论》,如果你们早点来做访谈,我可以将这么多年的思考讲出来,也算留给同行的思想遗产吧,恐怕已没有机会了。不久,童先生谢世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