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统一技术要求,提出了以下三种堆结构总体方案:我和柯小宁提出束棒控制燃料组件堆芯下底板锁紧方案,称做组合控制棒议案;杨栋、沈抗提出“片系”堆芯控制方案;张汉周完成方形燃料组件,十字形控制方案。经民主讨论,当时的“片系”控制堆结构难以实现,十字形控制棒需要增加跟随体,使堆高过大,艇体容纳不下,组合控制棒堆芯不均匀系数小,满足总体要求,最后确定组合控制棒为“196”堆结构主攻主案。
我们在方案论证时敢想敢干、敢于创新
“196”反应堆结构方案论证工作的胜利完成,为关键设备研制和“196”工程上马创造了必要条件。适应当时国内经济与生产条件,“196”堆满足了装料少、燃料浓度低等条件,使工程得以很快上马。
在“196”反应堆结构方案论证期间,国内核技术水平较低,核电尚属空白,参考资料主要有美国希平港核电站、美国“萨瓦娜”核商船、教科书格拉斯登“核工程原理”以及苏联“列宁号”破冰船的一些零星信息,以及几篇国外公开发表的资料。虽然重视国外资料的消化、吸收及其转用,但“196”反应堆问题是复杂的,因此,在如何满足总体要求的思想指导下,必须敢想敢干,敢于创新。在1963~1964年期间,我们独立提出的一台控制棒驱动机构拖动多根细棒控制棒,比美国“杨基诺”核电站束棒控制公开发表早两三年,而束棒控制使压水堆功率输出增加20%~30%,是压水堆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充分体现了当时青年工作者们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也体现出技术指挥者的英明与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