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核工业 ,作者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杂志和《中国核工业报》公众号。提供核工业新闻信息、观点、经验等。
22
◎ 刘聚奎 口述
核动力院宣传部 整理
1963年3月至1969年8月14日,是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即“196”反应堆)总体结构方案论证、辩论和确定技术方案的时间,距今已经过去50来年了。回顾当初参加我国“196”反应堆研发的一些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早期实验室
“196堆”曾有三个技术方案
1962年8月,我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第715所。经过考核,我和同班同学杨栋、沈抗、柯小宁被分配从事潜艇反应堆结构设计研究工作。1963年3月,组织派我到401所47-1室反应堆结构研究室从事“196”反应堆结构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工作。“196”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在彭士禄领导下统一进行,潘系人具体安排布置,包括反应堆一回路和二回路系统。
我和柯小宁为一个小组,杨栋、沈抗为另一个小组,张汉周为第三个组。三个反应堆总体结构论证小组虽然各有不同的技术方案,但总体技术要求是一致的。“196”反应堆总体技术要求是经当时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国内生产能力和工业水平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包括艇推进功率反应堆热功率、反应堆冷却剂流量、反应堆冷却剂工作压力、主蒸汽压力和温度、压力容器内径、材质和壁厚、核燃料及浓度、堆芯235U装载量、堆芯工作寿期、堆化冷却剂流程、艇壳直径、燃料元件几何尺寸与包壳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