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风格“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散文的一大功能,就是亲历者在回忆中补充历史叙事的空疏,也检视自己人生来路上的欢喜歌哭,给后人以共情和共鸣。好的散文,为艺术,也为人生;为历史,也为未来;为自己,也为苍生。所以,散文中,回忆题材最多,但其实回忆文章并不好写,写得情理兼备、公私兼顾,也并不容易。
汤炳正以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业背景,以自己在章门受教,在声韵学、文字学、《楚辞》学研究方面的种种造诣,和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抗战期间在山东家乡、在成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贵州、四川等大学任教的阅历,写成《听罢溪声数落梅》的25篇散文和多篇序跋、书信,让人得以了解“学者散文”的另一重要收获,也了解一个专业领域声名赫赫、普通读者群中响应寥寥的大学问家和大散文家的一生。
无论是《失落的童心》《海滨拾趣》中的童年意趣,还是《关于“书”的故事》《无名书屋话沧桑》中的书斋沧桑;无论是求学北京,采访赛金花之后,写下《彩云曲》,还是在章太炎去世之后,与
诸位同门艰难赓续“章氏国学讲习会”;无论是写抗战爆发,困守家乡小岛的《“孤岛”三五事》,还是写太平洋战争爆发,四处求职奔波的《海岳烟尘记》,他践行沉静从容、温暖平和、洒脱质朴的表达风范和“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的行文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