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史研究是拯危继绝的学术传统
中国
古代史学首重文献,文即文章典籍,献即贤人口述
。《汉书·艺文志》记三代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知“记言”与“记事”缺一不可,同为中国
古代史学的宝贵传统。
口述史研究可弥补史阙,往往带有抢救性。比如,中国古代建筑
技艺多以匠人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这意味着一些很早就形成的法式,可能很晚才被记录下来,而且是很不完整的记录。所以,我们必须怀着分秒必争、拯危继绝的精神从事口述史工作。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整理《清式营造则例》时,就结合故宫测绘对匠人作了访谈,表明口述史研究已是中国建筑
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也是整理国故不可缺失的一环。
可是,这一基础性的学术工作,往往遭到不应有的忽视,甚至被一些人排斥在学术研究之外,这又是学无师法的表现。《荀子》曰:“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口述史研究除了抢救史料,还关乎师法传承,这是学人之大宝,是必须振兴的学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