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关于“记忆”的研讨是当下史学理论研究的热门论题。自20世纪70年代,法国史学界关于记忆史的研究开始发轫,口述历史呈现出鲜明的“记忆转向”,在传统史学话语之外努力“让记忆说话”。最近二十年来,与国内史学界日益兴盛的口述历史热潮相呼应,社会学界有关集体或社会记忆的兴趣也乘势高涨①。有鉴于每一叙事的个体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之中,或者说盘根错节的社会结构总是镶嵌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中,以至口述历史或通过口述历史呈现的个体记忆就不会是单纯的个人经验的简单累加②,经由哈布瓦赫所说的“社会建构”过程,口述历史成为集体记忆最重要的表征形式。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重建以来,与历史学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密切关联;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历史延续,更是为采集口述历史或呈现集体记忆提供了最为恰当的时点和时段③。
在有关口述历史和集体记忆的研究中,最为常见的争议通常发生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个体叙述的历史究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反映某一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或生命历程?这直接关系到集体记忆何以可能的问题。其二,这一集体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又是如何将林林总总的个体经历打造成每一个成员彼此相似的共同记忆的?这直接关系到集体记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问题。我们认为,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或者干脆说从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应都与口述历史和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