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多数避孕药是使用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复合口服避孕药”(COCP),其中的雌激素含量大大降低,孕激素中导致肥胖的活性也几乎消除,反而具有调经和防癌功能。
但是人们依然对避孕药充满畏惧,很多人认为它可能使得体重增加,降低生育能力,导致停经或者胎儿畸形,甚至引发癌症,尽管这些说法没有依据,或者是与紧急避孕药相混淆。
原因可能不止于此。同样是东方国家的日本,避孕药的使用率比中国还低,高达80%的女性仍然选择了避孕套作为避孕手段(这也许是日本的艾滋病发病率如此之低的原因),结果是日本的人流率高达8%,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倍。
2007年,在日本播出的动漫电视剧《School Days》,描述了一个高中校园里滥交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血腥的两场情杀,因为女主角不愿意流产她的孩子。黑暗的结局让日本人震动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省缺乏避孕保护的青少年性行为。
一种观点是,对避孕药的据斥表现了东方国家对于药物,特别是长期服用的药物的反感。在中国,‘是药三分毒’的观念影响极广,很多女性认为,避孕药是‘毒’,尽量不要吃,有人甚至认为,至少‘停药’一年后才能怀孕,否则体内的‘毒’排不干净。这都说明,我国女性在这方面接受了大量错误的信息。”
这种反感并没有为女性带来真正的保护。相反,真正会危害健康的事后补救措施,包括人工流产和紧急避孕药仍然在中国被滥用。
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认为避孕药就是紧急避孕药,因为它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甚至大于短效避孕药。
按照2004年上海某厂家的统计结果,紧急避孕药的销售竟然占了所有避孕药的2/3。即使是销售者也始料未及。许多人习惯于用它作为补救措施,其实紧急避孕药发明出来并不是用来作为主流药物,仅仅是在无他法可想时使用。
紧急避孕药(ECPs),也就是所谓的事后避孕药,有效率只有85%,虽然宣称在性交后72小时之内服用有效,但是使用越晚效果越差,而长期服用真的会危害健康。紧急避孕药这个名称,包含了一大类起引产作用的化学物质,例如左炔诺孕酮(毓婷)或者米非司酮。
早在1985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批准米非司酮药品的国家。它的发明人,法国的罗素-优克福(Roussel-Uclaf )公司拒绝将其售给中国,于是中国于1992年开始生产自己的米非司酮。这是一种处方药,自行使用可能发生意外。相比之下,左炔诺孕酮的副作用算是稍小一些,但它仍会有造成月经紊乱的危险。
紧急避孕药在欧美则没有那么顺利。米非司酮被看做一种堕胎手段,虽然最近10年在欧洲国家陆续获得批准,但是仍然严格控制销售甚至广告的方式,在爱尔兰仍然遭到禁止,在美国也仅限于有特别执照的医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