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刘邦杀的是诸侯王
我们经常听到刘邦杀功臣的说法,其实刘邦杀的主要是异姓诸侯王。西汉建立时,采用一国两制的做法,即郡县制 诸侯制。大家知道,在先秦是诸侯制,结果天下大乱,诸侯们厮杀了五百年,诸侯制的缺点十分明显。秦始皇把诸侯制改为郡县制,然而这个新的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病,没有地方诸侯的拱卫,秦国在爆发叛乱后,很快就灭亡了。
刘邦采用了郡县 诸侯的二元制,应该说是比较高明的。由于历史原因,汉初多是异姓诸侯王,比起同姓诸侯,显然对朝廷的忠诚度远远不如。比如说韩信与彭越,在刘邦与项羽陷入苦战时,就曾经拒绝出兵,趁机要胁勒索,实在谈不上忠心。基于这个原因,刘邦着手削平异姓诸侯。最后,七个异姓诸侯王,只有长沙王得以幸存,其他都被消灭了。
诸侯实际上是有很强的独立性,拥有地方的军权、财权、行政权,名义上是皇帝的臣子,其实跟一般的大臣是不同的。对于朝廷系统的功臣,包括萧何、张良、陈平、周勃等一帮老同志,基本上都是得以保全,并非只有张良一人。史书说刘邦封功臣时,萧何排第一,指的就是朝廷系统,并不是说萧何功勋超过韩信,因为韩信是王一级的。
第二,张良与韩信、彭越等人不同,没有兵权
刘邦为什么要削平异姓诸侯王,说白了,这些人会打仗,手上又有兵,又有土地。在战争年代,韩信、彭越这样的人是一柄利剑,和平年代就成皇帝的心病。
张良与韩信、彭越等诸侯王有根本的不同,他是属于谋臣,跟刘邦有交情,还救过刘邦的性命。从秦末战争与楚汉战争,张良多次在关键时刻立下奇功。尤其是在险象环生、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如果不是张良的机谨与从容,刘邦恐怕难逃一死的命运。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主要是出谋划策。比如,在刘邦遭遇彭城大败后,张良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击败项羽,就必须要联合英布、彭越,并让韩信独当一面。后来彭越与韩信抗命拒不出兵时,又是张良提醒刘邦裂土封王,以稳住二人,并最终赢得了垓下会战的胜利。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张良的作用就是运筹帷幄,出出点子,但他没有兵权,没有地盘,也没有野心,所以谈不上对皇帝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