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君子慎独”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个人觉得,《大学》与《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大学》,程子说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大概就是入道的途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是道家讲道德,儒家讲仁义。学习一下这两部经典,就会发现,儒家也是讲道德的。
《中庸》是入道的途径,是我个人的理解,没看到程朱这样表述。换一个角度,大学是修身养德。而《中庸》讨论的是儒家所遵循的最高价值标准。《中庸》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天命”“性”、“道”“教”“中”“和”等等。朱熹认为,性既是理,又把“天”“理”二字合在一起,组成“天理”。还自造了一个叫做“人欲”的词,与“天理”对应。成为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但我觉得,在《中庸》开篇的第一章中,“道”应该是最核心的那个概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这段话,朱熹的解释是: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
朱熹的解释加入了自己的发挥和创造。他的解释,有许多超越于原文的东西。当然,如果没有这种超越,儒学也就不会发展成理学了。我个人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人性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对自然属性的尊重,就是道,比如人长大之生,就会恋爱,让人自由恋爱,就是遵从了道。但道又是无法定义的。只能说,道是离不开的,如果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接下来,就是本题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