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张衡设计的浑天仪原件毁于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现存浑天仪是清朝时候由传教士打造,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
在数学领域,张衡完成了圆周率推算,认为圆周率在3.1466至3.1724之间,与现代的圆周率3.1415926已相当接近。
在文学领域,张衡留下了千古名赋《二京赋》,分别歌颂汉室旧都长安和洛阳,全文为读者展现出大汉江山“ 地沃野丰,百物殷阜……得之者强,据之者久……掩四海而为家,富有之业,莫我大也”的兴盛画卷。
不过张衡最知名的事迹则当属发明地动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现存地动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出来的,但这只能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原件已无存,不能否认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一事实。有关地动仪的来龙去脉,《后汉书》里就有详细记载。
那是东汉王朝从92年至125年,短短三十年时间内,先后发生26次大地震,最严重时波及全国数十个郡。 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地震动态,张衡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32年发明出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形似酒尊,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
134年12月,张衡发现地动仪中最西边的一条龙突然吐出铜球,掉进蟾蜍嘴里,当即判断西部发生了地震。可当时京师洛阳却丝毫没有感觉地震的迹象,把持朝政的宦官借机质疑地动仪不准。但是没过几天,凉州陇西(即今甘肃天水一带)有人快马来报,称前几天当地发生了地震,令地动仪的准确性一战成名。张衡连忙上书汉顺帝,委婉规劝他要远离宦官,亲理朝政。
地动仪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这个千古谜团在2004年8月被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课题组破解,原来地动仪是通过悬垂摆原理来预测地震。2005年4月,课题组复制的地动仪成功检测到地震,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的认可。
郭沫若同志也曾慕名前来张衡墓瞻仰,并留下手迹,高度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可谓是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