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发明者是我国汉朝西汉时期的落下闳,汉朝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进行改进。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956年的一天,河南文物工作者对位于南阳石桥镇的张衡墓进行勘测,发现墓园只剩下一丘荒冢和两块残破的古碑,令人唏嘘不已。不久国家有关部门拨专款重建张衡墓,堆积封土和栽植松柏,美化墓园的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衡墓再次得到扩建,墓园新增了汉阙,石像生和享堂等建筑,恢复了张衡下葬时墓园的原有样子。作为与西方同时期的托勒密相媲美的古代中国伟大科学家,张衡墓还从未被盗过,这在号称十墓九空的汉墓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37年,时年59岁的张衡自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一生设计出无数科学仪器的他,决定在死前为自己设计墓园,并留下《冢赋》一文。在《冢赋》中,张衡记载了他遴选墓址的全过程,不仅“平险陆,刊丛林,凿磐石,起峻垄”,而且墓室也十分宽敞,“在冬不凉,在夏不暑”,让他十分满意,最后感叹“幽墓既美,鬼神既宁,降之以福。”两年后张衡离世,享年61岁,得以归葬在他亲手设计的墓园中去。
不知是何原因,尽管张衡墓地面建筑在战乱中屡次被毁,但就是无人敢盗安葬他棺木的墓室。根据南阳地方志记载,虽说在东汉末年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但西晋统一后,夏侯渊第四子,南阳相夏侯湛曾来拜谒张衡墓,发现此时的张衡墓还留有“茔域”,“封树”和“高碑”等遗存,其中碑文是由“草贤”之称的东汉书法家崔瑗手书。当夏侯湛靠近“茔域”时,没有看见一丝被盗的痕迹。即使是明清两代张衡墓一度被荒草淹没,中间还经历了李自成和清军入关的战乱,导致所有地面建筑均化为灰烬,就连崔瑗手书的墓碑也就此遗失,可张衡墓墓室依旧安然无恙。
说到张衡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全才来形容,正因为如此,也让他备受后人敬仰,其墓室自然没人敢惊扰。综合《后汉书》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可知,张衡担任太史令达14年之久,也正是这14年,成就了张衡的人生辉煌。其中在天文学领域,张衡设计出浑天仪,而浑天仪也是现代地球仪的雏形,是用铜铸造的空心球体,上面画有二十八星宿和黄道赤道,并装置了可以眺望天体位置的望筒。通过亲身观测,张衡得出天是球状,天把大地包在里面,而大地是平面形状,周围是水,大地浮在水上的结论。直到十六世纪,西方才出现类似的仪器,仅此一项,张衡就领先西方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