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中最能展现主流价值观,塑造美好英雄的电影类型非主旋律片莫属。虽然人们常常对主旋律电影有着本能的排斥和警惕,但韩三平却逆势而行,在峨眉电影制片厂时,他拍了《焦裕禄》。在北影厂,他拍了《孔繁森》、《横空出世》。掌舵中影后,他又推出了《张思德》、《云水谣》等一系列红色电影。韩三平对自己的坚持也非常得意:“从峨眉厂到现在,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中国近15年来,《焦裕禄》、《横空出世》、《1919》、《孔繁森》、《赢家》、《云水谣》、《张思德》再到《建国大业》……说谦虚点60%是我一个公司做的。”
这样的坚持,让他最终等到了《建国大业》。
除了主旋律电影之外,韩三平同样也在探索商业片模式。“集中华语或者集中大陆、香港、台湾的优秀电影人,制作大型商业电影或者大型艺术电影,向全世界销售发行,这是我们制片业的第一个努力方向,我们正在做这种努力。”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讲堂,韩三平对台下的学生讲起了自己的“大片战略”,这也是他上任后最感兴趣的工作。
随后,韩三平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大片,包括《无极》、《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并将票房分账模式引入中国,中国电影由此进入大片时代。韩三平说:“我其实只信一条,还是毛主席说的,用美国人的枪炮打击美国人。确实他们比我们先进,比我们强大,但是它绝不能代替我们,这是我的立场。我们学习你,借鉴你,但是我们绝不让你把我们取代了。你不能闭着眼睛不承认它,但是你也不能无所作为地让位给它,特别是像我当中影集团董事长,你说中影集团就发行好外国片就完了,那哪儿行!”
大片时代带来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却没有为中国电影赢得好口碑。这时韩三平的态度就显得意味深长。对于质疑,他用这两个问题来回应:究竟评论大片好坏的权威在什么地方?质疑它质量的权威到底怎么来论证?
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全国总票房仅8.1亿。2013年,这个数字是218亿元。韩三平亲身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惊心动魄的这一段历程,无论如何,应该为中国电影的“三平时代”记下一笔。
一手由韩三平提拔的陆川曾说道:“当初在电影学院,我的老师也是韩总,然后韩总把我带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了让新导演有戏拍,我记得他经常会出去募集资金,筹钱来做青年导演计划,每年给10到15个新导演拍戏的机会。他对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戏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