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讲究辨症施治?无法辨病,当然只能辨症。可是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就算症型分得再详细,就算你把发烧再细分到是否脸红、是否咳嗽、是否肚子疼等等几十个维度,最后得出的病因也还是什么脾胃失和、肝火、肺热、偶感风寒、阳虚阴虚湿气元气火气这类玩意儿,与背后真实的病因仍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4、中医不仅对于疾病认知差,对人体结构功能的认知更是可怜。《黄帝内经》说心脏是想事情的,大脑是负责流眼泪鼻涕口水的,心肺胃肠是有记忆功能的,胆是做决断的,更别提“奇恒之腑“和“三焦”了。
直到鸦片战争前,当时国内公认最博学的人士余正燮说,中国人肺有六叶,洋人四叶,中国人的心有七窍,洋人四窍,中国人的肝在左边,洋人在右边,中国人的睾丸两颗,洋人四颗。——别笑,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这么认为的,林则徐还提出,洋人海上厉害但上了岸就废了因为他们的腿无法弯曲,建议诱敌上岸歼之。
事实上,中医的虚化是非常近代的事情。从战国《黄帝内经》直到清末,经络脏腑在古书的描述中一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本来我国古代是有机会发展出解剖学的,可是后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让解剖了,于是历代中医只好拍脑门,越编越玄乎。清朝王清任历经42年写出《医林改错》,连他想弄懂人体构造都得不断去刑场看、去找荒野横尸看,他指出经络即是血管,但是没人搭理他。
古人由于分不清动脉静脉淋巴神经这些人体“线路”而得出了错误的结果,这不丢人,可悲的是后人在面对近代解剖学的冲击时做出的选择。1922年,为了反击余云岫对中医的批评,文人恽铁樵发表《群经见智录》作为回应,替中医界把五脏六腑全部剥离了血肉实体,改为虚拟化、符号化。1924年再发表《伤寒论研究》,又把六经六气也都虚化了。余云岫批驳说这人已经魔怔了,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跟着魔怔的是整个中医界。从恽铁樵以后,中医界整体虚上加虚,连带着气血、六淫、痰饮等等,把中医里几乎一切结构概念都虚拟化了。今天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了,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