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唐诗中跟清明节有关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清明节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有如下五类内容:
一、关于朝廷分火赐宴情景的;
二、是关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聚会宴饮的;
三、是关于呼朋引类结伴去郊外踏青赏花的;
四、伤春的;
五、思乡的;
六、关于上坟祭扫的。
前三类都是欢快内容的作品,跟《清明》无关,可以暂搁一边。四、五、六类中,作品较多的是第四类、第五类,第六类较少。唐人伤春,主要是因为清明节后,百花凋零,美景不再,引发出人生老去的感慨。例如: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李峤《清明日龙门游泛》)
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李建勋《金谷园落花》)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煜《蝶恋花》)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如: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戴叔伦,一作方干《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
乡》)
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沈佺期《岭表逢寒食》)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权德舆《清明日次弋阳》)
异国清明节,空江寂寞春。(韦庄《遣兴》)
却是旅人凄屑甚,夜来魂梦到家乡。(李中《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可见,无论是感伤生命的逝去,还是佳节思亲,唐代诗人在清明这一天,是很容易动感情的。
当然,有如古人所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最令诗人伤心的还是亲人之间的死生暌违。据文献记载,唐朝士大夫是反对清明前后祭祀亡故亲人的,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才确立寒食墓祭礼俗。因此,初盛唐的诗歌中,我们是看不到清明日悼念亡人的内容的。到晚唐,大概墓祭之风渐盛,悲哭之声这才见诸诗篇。例如白居易的《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一诗,显然就是描写清明节祭扫活动中人们的悲哭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