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不在于雕琢词句的功夫,而在于是否抓住人心的强烈诉求。这首词的成功再一次验证了:“愤怒出诗人”的美学原则。
《春天里》代表的,应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广的歌曲创作方向:就像六七十年代美国街头流行的黑人歌曲。被污辱,被损害者有权力用歌声表达诉求,激起社会共鸣,引发社会关注。重庆倡导的那些歌曲,无法舒解生存压力。无助于直面严峻的生存现实。无法喧泄生存困惑。更无法给力推动社会向人性平等自由博爱的改良。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歌曲。歌咏的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而《春天里》却能。它那种对苦难沧桑的迷惘困惑喧泄,对平等自由博爱的诉求,无疑是当下经典的农民歌谣的主旋律。城市民谣也应循着这条路,经典表达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良性渐进变革的诉求喧泄。从这个意义看,《春天里》应是一种当仁不让的主旋律歌曲范式。
需要指出的是,旭日阳刚这种近似犀利哥的网络成名的盛宴狂欢,却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注定他们背后的绝大多数仍然得在底层继续苦苦挣扎。除非制度的改良带来命运的转机和生存环境的改观。否则,“老无所依”,“悄然离去”会依然是逃不脱的命运魔咒。
但普罗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长期蚁族卑微生存郁结心头的块垒需要浇化倾吐。一旦发现网上视频:赤膊,胡子拉茬,歪倒的空啤酒瓶,叼着半截烟卷,歇斯底里的吼声。蜗居,蚁族,卑微,匍匐,落漠,看不到尽头的悲情一触即燃。嘶哑的歌声中泪流满面:旭日阳刚的歌声像两面命运的魔镜,照见了曾经和当下的自己。城市的轰动效应盖源于此。乡村惯于沉默的大多数感知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