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再说内政
。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三国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为治国的宰相,曹操那个丞相也不是对手,更遑论司马懿了。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经济实力。在刘备散手人寰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更是非常的明智之举。如果不是东吴叛变偷袭了荆州,历史将会是另一种模样。此即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司马懿呢,也大有作为。著名的曹魏大规模军士屯田,就是司马懿倡议并亲自创办的。这应该就是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南泥湾开荒的的历史模板。司马懿后来更是大兴军屯,广开漕渠,减轻民众负担,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在处理内政方面又高出司马懿一大截。
第三,说说用人。
刘备死后,蜀国的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强盛的事业。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不得不城楼上故作镇定的抚琴,汗湿衣背的演了一幕“空城计”。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被逼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重用直接有关。这些显然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局面是在兵败夷陵之前,功劳属于刘备,而非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