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天涯,爱在天涯)
“中庭地白”——月光如水,静静地静静地撒落在庭院中,一片洁白如霜如雪。清美之中透些苍茫与苍凉。
“树栖鸦”,我赞同《唐诗鉴赏词典》徐竹心的解释:“即使在明月之夜,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周邦彦有‘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但本朝博主白坤峰认为,月光也可能惊动鸦鹊,如“明月别技惊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本人译为“惊鸦”,以动衬静岂不更好)
“冷露无声湿桂花”,徐竹心认为:“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月中的桂树。……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那树下的白兔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如果我仍然在北方故乡,我也会这样联想的,但是,身在江南遥想北方的我,却明白徐竹心的解释是牵强的。这是鉴赏者与经历者的不同。因为,在异乡苍凉的中秋节明月之下,苍凉的心里只有思念与回忆,我与唐朝王建都绝对不会在此时想到月中桂花、月中嫦娥这样美丽的意境。就这么简单。
“冷露无声”,正反衬内心有声,思念有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徐竹心分析得真好,非我所及,只好抄录如下:“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问‘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徐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