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这种潜规则盛行、骗子当道、人人互害的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认为是宗教信仰的缺失,有人认为是道德社会的弊端。我却觉得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传统文化观念遇到了社会变革产生的必然结果。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农业社会及农业经济模式,人都是以血缘亲族为依托生存,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以血缘亲族聚集生活模式,非常封闭,在人的意识里只有我及我族之利益,这个圈子之外的都是没有关系的外人,其生死毫不关心在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便是在这种私心下诞生的完美排斥借口,时常用来指国内外异族,我在十九世纪外国人所记对中国人的印象中说到国人售货弄虚做假、全无诚信。事实上不止对外族如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将其扩展并进行了内化的:公公婆婆会认为媳妇非我族类,同姓村落里异姓邻居之间也可以认作非我族类…这是一种极可怕的伤害人却不需抱歉的借口。
有了这个借口,人会做一些丧失道德底线的事来谋求利益,只要能照顾好自己和血缘亲人,他就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背上太多心理负担。可以说这种族居生活方式和祖宗崇拜的习俗是绝对无法产生出公民意识的,它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因此也就无法基于共同的生存目标团结到一起,只有一己和小族团之利益,眼光短浅狭隘,易为小利所动。中国人这种文化基因延传了千年,根深蒂固,为何如今感到格外恐怖和不适呢?这是因为社会转型和科技的发展。
社会转型指的是中国在一个世纪之前迫于世界形势,被动的从农业型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向工业化分工合作及商业贸易模式转型。农业型自给自足就是农民从吃到穿到住,除了铁器、盐等物需要购买,其他都是家庭成员自己解决,他若是离了家族,生存将会艰辛无比。这种模式下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不大,因为他除了家人、族人,未形成与第三者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样就只需伦理道德,而不需制订全面细致的公正法律进行社会干预。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下去,衣食住行每一细节都包含有其他人的参与,分工合作的实施和细化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易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这样就有了人人互害的前提条件,也因此产生对公平正义的强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