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凤凰周刊》236期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怀,构成了陈映真的思想中相互支撑的双翼,这不仅使他在台湾成为文坛的一个异数,在1980年代以来大陆“告别革命”的思想视野中,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自10月16日起,有关台湾作家陈映真病重的消息出现在港台各大媒体,一时间,这位台湾知名作家和社会运动人士的身体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台湾,陈映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曾因组织马克思主义读书小组而有7年牢狱经历的作家,因其作品中对现实的浓郁批判色彩,而被人称为理想主义者。早年,他专心于创作,而后,他转向台湾的社会运动。他不仅是台湾文学的指标性人物,对于社会运动的投入,以及近年来在大陆受到的年轻学子的推崇,更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重要的精神与意见领袖。
读禁书,坐监狱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于1937年生于台湾竹南。他自幼过继给三伯父,并有个孪生小哥名映真,9岁夭折,为怀念小哥他便以“陈映真”为笔名。1957年,陈映真考入台湾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并在大学二年级时发表了处女作《面摊》,此后佳作迭出,早期代表作品有《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等。
1960年代中期,在冷战最高潮时,陈映真冒险阅读了大量左翼书籍,这些“禁书”包括毛泽东的著作,以及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张开了眼睛,看穿生活和历史中被虚伪、掩饰和欺瞒的部分”,从而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