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2016年底和2017年初,中国有两家钢企都宣称自己已经造出了圆珠笔钢。一是首钢吉泰安新材料公司,一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钢称于2016年4月组织了攻关团队,经过第五轮和第六轮试制,终于生产出合格的圆珠笔钢。太钢则称经过5年的研究,无数次反复试验,终通过“和面”得到灵感,将铅和碲等重要元素,均匀地“和”进钢材里,增强了圆珠笔钢的切削性,从而解决了问题。圆珠笔钢这类特种钢,国外主要是日本、德国企业供应,配比与工艺严格保密。2016年9月,太钢实验取得初步成功,后经过10多次大规模炼钢,到2017年初,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不过,太钢方面又称,若要完全取代进口圆珠笔钢,还需两年的时间。这也好理解。一种产品主要技术难关攻克后,要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仍需要做一番功夫。
新产品关键技术是一回事,大规模生产和质量保证又是一回事。媒体记者往往不理解这一点。而企业急于表功,急于宣传自己,用“突破”吸引关注与报道,是市场手法之一,也无可厚非,但媒体应当告诉公众,有些东西我们也有了,但与我们能不能做得很好,做到极致,是有距离的。奶粉我们能够生产啊,但为什么一些国人非要买进口货不可,并且还让香港等地一时间推出针对大陆客的严格的限购措施?电饭煲我们不同样能够制造吗?为什么中国人一时间还要跑去日本“爆买”?因此,“有”是其重要的一步,另外还有同样重要的一步,是能够做得好,做得精致,能够有稳定的质量与信誉。太钢、首钢或其他什么钢,能否真正做到同等重要的第二步,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一点,媒体应当向总理及公众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