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听说村头有一个小卖部要转让,母亲丢了手中的农活找到店主,央求道店主:“我家秀华是残疾,求你将店子转给我,让她去经营,有口饭吃!”母亲好说歹说,硬是从另一买家手中抢得了小卖部。小卖部的生意并不景气,每年只能挣一千多元的生活费。
今年,我到余秀华家中的时候,她母亲谈起了那个小卖部,说女儿在经营小卖部期间,“偷偷”与外面联系,有一个月的电话费,竟然交了170元。母亲欲继续揭她的“丑”,被余秀华吵吵着打断了。
余家有6亩多地,年产约6千公斤谷,田里劳作全靠余文海、周金香夫妇。农闲的时候,夫妇俩就去贩土鸡蛋,哪怕每斤鸡蛋只赚1分钱。有时候,余文海就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去做小工,提灰桶、搬砖。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
——摘自《一包麦子》
余秀华在诗里是这样写他父亲的。
文友
在创作中感受友情
2007年的一天,余秀华来到位于荆门市象山二路的《荆门晚报》原址,给了我一叠用方格稿子写的诗。问她为什么要写诗,她说:“我双手不听使唤,写一个字非常吃力,首先要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然后再用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歪歪扭扭地写出来。而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的字数是相对较少的。”
她还说,有时手不听使唤,文字跑出了方格,就得重新再写一遍,最多的时候,一首诗要写十几遍。看着这一叠诗稿,为她的执着所感动,更为她有冲击力的诗句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