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接地气”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小孩子不爱穿鞋,光脚在沙滩上玩,特别高兴,是因为他们“接地气”;姑娘们喜欢脱了鞋袜把脚泡在河水里,久而久之,冰心玉体,大概也因为“接地气”;男人们脱了鞋袜在海滩上走一遭,身体与精神是与平时穿着鞋袜总在楼道里走果然会不一样。总之“接地气”好处多多。据了解,广西有个村有一半以上的百岁老人,住的都是平房,可能也与“接地气”有关。
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后,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此这般,是不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现在的人均寿命比六十年前提高了十几岁,这个数字是否科学?因此,如果按照“接地气”的本意说,好像是行不通。如果按同学的说法,“不醉不归”算是“接地气”的话,似乎也有点曲解它的意思。这当然是从物质层面说。而这篇文字,只想谈谈文艺作品“接地气”的话题。其中牵涉民风民俗,可能会得罪老同学。本人这里先揖手赔罪!
文艺创作只“根据观众口味”创作“适销对路”或“投其所好”的作品,估计现阶段难以跳出“糙”或“黄”的范式,就像曾经一度出现的情况。如果那样,还不如回到稗官野史、街头说书的好。因为它无需太高成本,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节省开支,观众能更近距离观看、聆听,岂不方便?当然这也不会有什么“票房”,社会治安也是大问题,就更谈不上左一套别墅右一套婚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