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人说不为名相便为名医,看来相和医是有相同之处,一是都能够济世救人,二是方法手段无外乎都是攘外安内。
齐相管仲协助齐桓公提出对内尊王,对外攘夷政策,抓住关键,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医圣张仲景有感于族人死于时疫遂弃官不做,精研医理,安内攘外,专职治病救人,并成《伤寒论》一书,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但明确分辨安内攘外轻重缓急,以安内为攘外前提条件的应该是汉景帝的大臣晁错。当时外有强悍的匈奴,内有野心勃勃桀骜不驯的同姓诸侯王,内外交困,汉景帝应该是举棋不定,而晁错明确地提出“攘夷必先安内”的削藩政策。
两宋时接受政权是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教训,不说偃武修文,也是极力贬抑将帅,不重视边防,以发展经济,歌舞升平为主,终至国富而兵不强,吐蕃、回鹘不说,先后有辽、西夏、金、蒙古等在边疆耀武扬威,为保升平假相不得不多次对外屈辱降尊、赔款捐纳,最后亡国。
于是有人把两宋的积弱怪罪于开国宰相赵普,是他向宋太宗建议“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而其实这个建议是对的,他只是把安内置于攘外之先,以安内为攘外的前提条件,重视安内,并没有轻视攘外,错误在内没安好,无力攘外,但这是皇帝的责任。
由于两宋任人欺凌,华夷变异,又由于清朝无力攘外,对外奉承,对内又极力镇压,更由于民国时期蒋介石不积极攘外抗日,而积极安内搞围剿、摩擦,于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正确策略就臭名昭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