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说记者没有提到收入差距的问题,但都被有目的的轻描淡写式的回避了作为物价比较的最重要参考指标,记者所谓“从衣食住用行等消费的各方面入手,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并最终得出北京物价并非比纽约高的明显诱导式结论,完全是采取了掩耳盗铃式直接物价对比;比如目前国人最敏感的、也是近期涨价最多、直接推高CPI的居民生活物价中的一些基本食品价格对比,各种菜价尤其是肉价双方差不多,公共交通费用则低一些,医疗服务价格则被记者冠以了“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话,纽约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比北京贵”的对比,某些商品和服务则远比美国贵,甚至贵得离谱,其中包括我们司空见惯的在美国买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居然也远贵于中国国内,等等等等;
其实话,这些中美之间的生活物价对比,如果抛开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则变得毫无实际意义,也毫无社会意义,只会令人反感。
有网友就此调侃甚至嘲笑说:“其实不用换算,一个美国大学毕业生月入4000$,中国大学毕业生月入4000¥。按文中给出的最低价格计算,分别可买1000公斤和200公斤猪肉;666次和261次肯德基标准套餐;3台和0.6台苹果笔记本电脑(低配置)”、“美国赚美元,花美元。中国赚人民币花人民币。所谓的汇率只是国家之间才有意义。一个一辈子出不起国家的人。换算了。只是在心理找平衡罢了,脸红不是找个借口就可以不红了”,也有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调侃说“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我只能说在纽约我打一个星期的工买到的东西比我在北京打一个月的工买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很容易得出的简单观感,当大多数人感觉到生活的巨大压力,感觉到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买不起房、甚至现在吃不起肉,尤其是用于吃穿的生活支出,这此在美国人收入里只占不到10%的微小支出,却几乎要用去中国人一半左右的收入,美国人从幼儿园到高中是真正的全免费,大学费用也因为政府补贴而相当的便宜,很多福利已经普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