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一名长者在英国伦敦唐人街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
募集善款的机构如何做到透明并有效监管
本刊记者 陈彦炜 发自北京
22岁的小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在校研究生,地震之后,她拿出了一百元捐往中国红十字会,这是她五月份四分之一的生活费。
这么多天来,小刘一直通过网络和电视直播关心地震,不断增加的善款数字和民众持续高涨的捐赠热情让她欣慰、感动。直到远在大别山支教的法学专业男友打来电话:“咱们捐的钱具体用到了哪里?为什么没有任何渠道可以查到钱的下落?”
“是啊,我捐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小刘反复叨念着。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小刘每天都会登陆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试图给自己的疑问寻找答案:“网上对捐款来源、数额等都有非常详细的公示,但这些钱的具体用途却无法获知。我只能相信并祈祷,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除了相信和祈祷,小刘说,她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这些机构应该透明到哪一步、已经透明到了哪一步”。
募款通道的隐忧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便通过媒体和其自身网站向社会公布了救灾专用账号及热线电话;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也立即启动相关预案、投身其中。这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机构迅速成为募集善款的最主要渠道。
截至2008年5月23日,新华网的数据显示:社会各界、海外华人及国际友人向受灾地区捐赠总额已经超过214亿元,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近140亿元;官方通讯社据此评价:“捐款数额之大,史无前例;全民参与热情之高,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