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第一国宝为何是“中华唐鸿胪井刻石”?
王锦思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今接近200年间,因东西方列强掠夺,以及通过盗卖等非法和不道德方式流失到国外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各地。流失海外文物,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造,都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每个流失的文物都熠熠生辉、各有千秋,一时难分伯仲。作为极品文物的国宝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乃至研究价值。从实现国宝回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来说,有必要做出孰为第一的定位,这并非庸俗化和功利化。
从综合衡量来看,哪件最为珍贵呢?
笔者王锦思认为,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即使个别要素逊于其他流失文物,但是综合要素突出、整体优势明显,具备超越广泛宣传的其他流失文物的价值,责无旁贷、当之无愧,的确当属中国流失第一国宝。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公元714年(唐朝开元二年)鸿胪卿崔訢,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册封位于东北的渤海国、途经旅顺在黄金山刻下的珍贵文物,上书“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二十九个字,记载着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在刻石上修建石亭,镌刻“唐碑亭”。作为日本外务省代表的内藤湖南认为,中华唐鸿胪井刻石“于史有益”。1908年,日本海军将其作为“战利品”掠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军事侵略加文化掠夺”灭亡中国模式的一个罪证,在日本皇宫藏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