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两句,是描写竹子生长环境与条件的恶劣。本该生长在泥土中的竹子,现在却是生长在岩缝中。
三四句是赞颂竹子的品性。尽管生长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但是,竹子却能经受住狂风暴雨之类的打击,挺立不倒。
苏轼评论唐王维有两句名言: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郑板桥这首诗,不是诗中有画,而是诗中有影(像)。闭上双眼,回味这首诗,简直像是看电影,生长在悬崖岩壁上的几枝竹子,在经历着风雨雷电的考验,最终依然是昂首挺立。
3
关于竹子的品性,即诗中三四两句的意思,郑板桥在另一首题画诗中有更加清楚的阐述。请看: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由此可知,竹子之所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原来是因为有着高远的理想,伟大的使命。它不屑于俯首帖耳,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4
显然,郑板桥画竹、写竹,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写自己,写人。据说,世界上的竹子有一千来种,有粗细高矮曲直等形态上的差异。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以瘦竹为多。这大概跟他的人生命运有关系。
郑板桥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愁苦。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生于扬州(今属兴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上生身母亲汪氏去世,十四岁时继母郑氏去世,他是在乳母费氏的照顾下长大成人的。科举仕途也很不顺利。二十岁成为秀才,直到四十岁时才考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科举场上的三朝元老。好不容易进入官场,前后十年,做了七年七品芝麻官。尽管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但最终还是由于为民请赈忤逆大官,不得不辞官还乡,晚年靠售卖字画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