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边际分析与劳动耗费分析相结合。把地租论中的边际分析与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的是李嘉图,他一方面用劳动价值论解释了边际地租原理,另一方面又把边际原理推广到价值论,提出了“边际劳动价值论”的命题。他认为:“农产品的相对价值之所以上升,只是因为所获产品的最后一部分在生产中使用了更多的劳动,而不是因为对地主支付了地租”。
6、边际分析在分配领域的应用。经济学家朗菲尔德认为“利润水平必定要由效率最低的机器决定”。经济学家巴特认为,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比例取决于它们的边际(即效率最低的)产品的效用。经济学家杜能认为,工资水平必然由最后被雇佣的生产率最低的工人的生产率决定。
7、边际分析与效用价值论相结合。效用价值论是把商品价值归结为效用、使用价值或对商品的需求。经济学家朗菲尔德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最不利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最大劳动量”和“最低的资本效率”调节商品的供给;“最低需求强度”调节商品的需求;在供给已定条件下,商品价值由最低需求强度来衡量。经济学家戈森提出了“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乐”(称为“最大享乐法则”),并认为:①人的欲望强度或享乐程度会随消费速度的增加而递减,称为主观边际效用递减定律;②为了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人必须首先享用(消费)享乐量最大的事物,直至各种欲望满足之程度相等,称之为边际享乐(效用)均等定律。
8、“边际革命”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几乎同时独自提出类似的理论,这标志着边际效用理论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这种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杰文斯认为:依据人的本性,交换双方都想以自己效用小的商品去交换效用大的商品,两个商品的交换比例取决于两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之比例的倒数,其逻辑思路是: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供给决定最后效用程度,最后效用程度决定价值。门格尔把商品价格的决定完全归结为主观评价的均衡。瓦尔拉斯首先提出了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概念,当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时,商品的价格必定上升,反之必定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