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与怜悯
新出版的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Men in
Dark Times
,1968)中译本译者王凌云在网络上撰文,对问世的自己的译本compassion和sympathy都成了“同情”表示遗憾。(http://vip3.getbbs.com/Post/Topic.aspx?BID=-1&TID=190050
)殊不知compassion这个词和pity、sympathy等词在阿伦特的著述中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学的内涵,成了她政治学说的重要的概念,不仅出现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中,在同一时期的著作《论革命》(On
Revolution
,1965)中,她对compassion和pity的对比、区分有更详细地阐释,读者如果不把这两部著作中关于同情与怜悯结合起来读解的话,就会对《黑暗时代的人们》中的有关论述感到困惑不解。施里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的第一篇《论莱辛》(1964年)中首次提到如何认识、对待公共政治领域里的对他者“同情” (compassion)的特殊性问题。她说莱辛的伟大就在于不为同情诱惑。阿伦特说,莱辛的人性论与卢梭有类似之处。18世纪卢梭基于自然主义的、主张人性的本质不是植根于理性中,而是在于同情心——对同胞的痛苦生来就有厌恶感。这种同情观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发展为“博爱”的口号。但是,她又强调莱辛与卢梭对“同情”认识不同之处。莱辛比卢梭更深刻,对同情心中包含了平等主义,也包含了对恶人的同情的问题表示困惑。她认为古代哲人关于“同情”不同的观念中,西塞罗的说法更加接近“同情”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