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母亲讲的“娘”,古代本作“女襄”(因简化字后“女襄”与娘字合并,因而“女襄”算作繁体),“女襄”与“娘”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玉篇·女部》:“女襄,母也。娘,少女之号。”《广韵·阳韵》:“女襄,母称。娘,少女之号。”故“爷娘”本作“爷娘”或“耶娘”,如古乐府《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唐朝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女襄”“娘”二字在敦煌写本中已见混用,后世则多以“女襄”为“娘”;加上“娘”的少女、姑娘义现在已不单独使用,只在“渔娘”、“新娘”等词中还保存年轻女子义,所以一般人见“娘”即认“母”,这正是造成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娘”字费解、误解的原因。
清朝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条云:“天,纯阳无阴,要落雨则阳之求阴也;娘,孤阴无阳,要嫁人则阴之求阳也。如矢赴的,如浆点腐,其理如是,其势如是。”这段文字从阴阳角度阐释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道理”。
王氏虽然未言及“娘”的词义(也许他认为其义自明,根本无须解释),但从“娘,孤阴无阳”的说解看,他显然是把“娘”当作未婚女子的;如果是已婚的“母亲”,则不能说“孤阴无阳”了。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姑娘嫁人合乎天理人道,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而“天要下雨”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上的相似点,人们把两者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一句很有表现力的民间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