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块玉,卞和献玉三次,手脚皆残,矢志不悔;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相诱,蔺相如危难请命,完璧归赵;始皇一统天下后,将“和氏璧”琢成 “受命玺”,从此历朝历代世世相传…可见,和氏璧在中国玉历史上上的地位,是任何一块美玉都不可比拟的。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夫,和氏璧早已不见了踪影,今人已不能睹其神彩。对于对玉系有高度研究,爱刨根究底的国人来说,这样一块倾城倾国的帝王之玉,到底是什么玉质呢?自古而今,各家纷言,莫衷一是。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这是历史上对和氏璧最可靠的描述。通过这个描述,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和氏璧为拉长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符合拉长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但拉长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较厚的皮壳,拉长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和氏璧是不是就是月光石?对此,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石雕·玉石》中分析指出:“其内有无数平行结晶薄片,相互映射而放蓝白或真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结,故名月光石。此亦惟一面而言,他面则随石之本色而异。假曰和璧即此。”这与杜光庭《录异记》所载荆山之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