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上海世博会的总结是:“充满智慧的精彩,难能可贵的成功”。为什么说是“充满智慧”?为什么说“难能可贵”?我作为亲自参观了上海世博会的一员,和广大观众一起辛苦排队、漫长等待,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
《上海宣言》中讲到:“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城市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挑战中应运而生,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通过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等创举,总结实践经验,勾勒未来图景,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那么,这次“开创性的探索”是不是“圆满成功”了?我看,解决城市困境,“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的办法依然非常有限,“节能”、“低碳”、“环保”以及“生态文明”,这些概念依然非常空洞,说起来好听,做起来很难,任重道远,不容乐观。
就“世博会”的历史而言,一百年前,法国巴黎世博会造就了“埃菲尔铁塔”这个永恒的历史标志,目前的“中国馆”能否成为“完美经典”呢?我在“中国馆”周围观察反复,自身设计很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气息,却有非凡的可取之处。但是,正如许多网友批评的那样,“头重脚轻”的毛病如此明显,原因何在?如果与北京的“天坛”和故宫的“太庙”相比,为什么同样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大屋顶”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呢?答案就在“基础”,北京“天坛”和“太庙”有一个广大、坚实、厚重、稳固的“台基”(这就是整体建筑的“脚”啊!)。如果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有一个巨大的台座把整体建筑“托起来”,那将是何等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