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到宁波镇海,从昆明到彭州,直至最近的广东茂名,PX项目受到了公众的“成功狙击”。“PX事件”发生地的政府在公众的抗议声中持续地“沦陷”,相继发表声明宣布停止PX项目的建设。有史以来,环境保卫战中的公众声音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不能不说是种进步。PX项目的陆续停摆说明公权力开始向公众的意志屈服,尽管这看起来并非是理性的选择。
然而,近日一场PX的百度词条保卫战再次将PX引回了公众的视野当中。有人利用百度词条可以编辑的机会,多次将PX毒性由“低毒”改为“剧毒”,引发了多名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誓死守卫词条”的保卫战,随着之后复旦、对外经贸等高校学生纷纷加入。在6天内,PX词条被反复修改多达36次。4月5日,百度百科最终将PX词条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描述上。
查阅《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大典(第1卷)》不难发现:“PX所属的二甲苯属于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的组3”。同时根据实测研究结果发现PX项目在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下,对所在城市空气污染影响非常小。通过网上搜索发现,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运行的PX装置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报道。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人类利用PX技术以来,PX在技术上是可控的,是一种安全的生产技术。
既然PX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技术,并且拥有非常成熟的运行技术手段,那么我国的PX项目为何一再受到公众的抵制呢?仅是地方政府宣传手段不到位?还是公众的非理智情绪作祟?或是媒体选择性报道导向的作用?如上疑问如不得答案,中国的PX项目建设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