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误差问题,国内事实上在更早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过。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统计部门也都十分清楚统计数据水分问题,并很早就公开承认了这一点。
正因为这样,国内外经济学界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除非实在没有办法,一般不会采用中国地方政府公布的数据。
有关中国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学者们也曾做过十分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以下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一般情况修下,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北方经济落后省份通常倾向于高报多报GDP增长率,而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则倾向于低报瞒报,总体上确有夸大和水分。1998年全国各省上报到国家统计局的GDP增长率中,没有一个低于8%的,(当年“两会”上确定的政府经济目标是GDP增长8%)加总后的全国GDP增长率应该是9.9%,但国家统计局最后公布的增长率只有7.8%——这2.1个百分点就是压缩掉的水分。
第二,中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对于增量有高估的倾向,而对于存量有低估的倾向。2005年底,统计专家在经过谨慎的核查之后对中国的GDP总量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整。他们发现,之前的统计漏计了2850亿美元的经济存量,这个数值大约相当于当时欧洲的奥地利或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总量,也相当于当时印度经济规模的40%。
第三,中国的统计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主要出在技术方面。统计质量差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中国还有额外的困难,就是处于转轨时期,统计方法也正在从前苏联系统向国际通行系统转轨。但尽管如此,在所有的转轨国家中,中国的统计质量几乎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