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公开叫嚣“民众不思考就是政府的福气”、“一个领袖,一种群众,一个国家”的希特勒,居然欺骗了整个世界!可见,“群众”的眼睛不一定雪亮。相反,“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可能产生极权主义运动”。(汉娜·阿伦特)而且,在旷日持久的“二战”中,希特勒几乎一度所向披靡。这个该死的混蛋其实早该完蛋了。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昆汀才让“无耻混蛋”们“粉墨登场”创造历史。在影片中,几十个人组成的杂牌军——他们就是片名中的“无耻混蛋”(也可译为“无良杂牌军”)——“以暴制暴”,导致希特勒一命呜呼。就这样,昆汀轻松地“解构”了历史,在我们看起来“荒诞”的情节之中,终结了历史的真正荒诞之处。这不是一种意淫,而是一种“希望”,即罗蒂所说的“以希望代替知识”中的那个“希望”。
就这样,昆汀通过一部电影,不露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而在我看来,昆汀在这部影片中隐约地嘲讽了“群众”的渺小,而将世界寄托于那些忍无可忍的“少数人”。昆汀希望这些人参与历史的重新建构。所以,说到底,昆汀是西方的,是反讽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
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无耻混蛋》翻得恰到好处。因为,在一个混蛋横行的世界中,“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的作者),人们信奉“强权即是真理”,哪里讲什么“有耻”、“无耻”。在这样的世界中,“群众”只有“类型特征”,而不需要“殊型特征”,所以,相反地,只有那些足够“无耻”的“混蛋”们才有希望打破这个僵局。昆汀将历史赋予给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