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昆明的厂房、小区建设如火如荼,工地上似乎永远缺建材,这时打出的黄土再细,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徐惠萍盯上了云铜炼出来的铜渣,这是建筑打地基的好材料。一车铜渣拉到工地,能有几十元利润,还能帮厂里解决废渣问题。但做的时间不长,徐惠萍再次转行。
转行的原因是小普吉村的老砖厂公开竞标,徐惠萍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中标。厂里的机器开足马力,土变成砖,再变成城里的两室一厅。徐家也和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样,盖起了砖房。“最开始只有一层,过几年有点余钱了又加一层,一直加到四层。”家里的老人念叨政策好了,她想,那自己更得抓紧点。
徐惠萍儿时的土基房甚至茅草房,都早已看不到了。村民们盖起砖房,多的房间几乎都用来出租。除了周边几个大厂,越来越多的小工厂和小作坊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聚居到这个片区。
衣装折射社会变迁
王艳颖尚在襁褓中就随着父母从吉林坐着火车南下来到昆明。改革开放后云南纺织厂的第一次大面积招工,17岁进厂工作的王艳颖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是赶上了好时候,从此就在厂里干了一辈子。”
王艳颖清楚地记得自己刚进厂时的工资:24.8元。“那时候就想拼命干,努力学技术,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三级工,每个月能拿到48元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