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到现在,来自云大的学生和社区志愿者一起,陪着70多位老人,一点一点听着他们或近或远的记忆,汇集文字成册,还配上了20幅素描,把片区的历史沿革、村庄
旧貌、风俗轶闻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经商走出一方天地
在徐惠萍的记忆里,家乡小普吉村的底色,是土基房的黄色和覆盖在瓦片上青苔的绿色。
徐惠萍对村庄
的真正认知开始于1975年,当时17岁的她刚刚中学毕业回家务农。没过几年,周边各村都已开始包产到户,但小普吉村作为王家桥的一个试点,直到1980年才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家中姊妹多,在这期间,徐惠萍不得不放下锄头,到外面“找点活路”。
最早的生意很简单,徐惠萍和伙伴们一起,到南窑火车站以四五元一堆的价格批发香蕉,用竹篮背到西站售卖。卖完香蕉,再收购当地出产的山梨,背到火车站卖给乘客。利润不高,对年轻的女孩们来说更是脚力的考验。
偶尔村里和附近工厂放露天电影,大家还会批发一毛钱一个的小菠萝,削好了在人多的地方卖。一天如果挣到几元钱,能让她们开心得吃不下饭。
徐惠萍很快就不满足这样的小打小闹了。村后山里有优质的黄土,细细研磨后,便是打围墙的上佳材料。几个伙伴一合计,凑钱买了机器打砂土卖。“骑着个铃铛不响的自行车到处跑,钻到小村子里去推销。”滇池边的村子,水田纵横,为了不让自己迷路,徐惠萍还学会了在路口结草做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