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个月下来,我谈了近200家资本,最终敲定了那一轮融资。
2018年8月的两件事情,让我再次有了资本寒冬的紧迫感。第一是一些大公司“释放”出了裁员的讯号;第二是一些资本告诉我,他们投项目的速度已经开始放慢了。
“不幸”的是,我们又在这个时候开启了新一轮融资。通常,在寒冬里融资会让创业公司的估值大打折扣,同时要面临投资人严苛的融资条件,比如最近很火的“一票否决权”,以及反稀释条款,还有对赌协议。我身边的一家公司在融资的时候就遭遇了对赌协议,只不过原来投资机构拿规模对赌,现在变成利润对赌。他们通常是要求创业公司在一个年度内实现一定数量的利润,比如从亏损1000万元到盈利3000万元,这对创业公司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
这种情况
逼迫着我们要考虑人效比,即如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优化。
2018年9月开始,公司开始对所有员工划出业务线,一旦有人达不到业务线便进行培训,培训完如果还不达标,我们就会考虑让他转岗或者裁员。这样的好处,一方面让没有太大提升空间的员工找到新的增长机会,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员工的压力型动力。
目前,公司已经优化了近20%的人员,公司整体的效益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20%,这是让我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