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的明天
十余天后,由集安出发(注:志愿军入朝时称辑安,1965年改为集安。),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踏过鸭绿江”,到了阳德郡。再往后的铁路已被炸断。战士们只得步行前往前线,艰苦的日子这才算开始。
携带着配发的步枪、50发子弹、四颗手榴弹、干粮,以及从家中带的衣被,部队化整为零,为躲避轰炸,每日需白天睡觉,晚上赶路。休整时自然是没有营地、被褥的,战士们各自找到树杈,窝在上面,忍着刺骨寒风,挨过一日,出发时,身上早已盖上一层薄冰。
即使如此,也无法完全躲开敌机的轰炸。群山中经常出没着敌特的身影,一旦发现志愿军行军的身影,便打信号指引轰炸机前来。待到我军战士上山追捕,特务早已溜之大吉。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军伤亡惨重。有时遇到敌人轰炸,有些遇难者只剩下一些残骸,幸存者们将他们的名字留在尸体旁边,等待后面上来的人回收。可不等走出一百米,又一波轰炸来袭,将原先收集好的尸体残肢与姓名标签炸毁,变为焦黑一片。从而使得牺牲战士的身份不得而知。失踪的人由于无从知晓是否通敌,也就无法被定为烈士,因此无法享受烈士待遇。
身处异乡,气候的严苛以及敌人的威胁是一座时时压在我们肩头的大山,而朝鲜老乡的关怀却如幽夜中的一盏灯火给我们些许温暖。无论停战前后,朝鲜老乡对志愿军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尊敬,见到就鞠躬,这是朝鲜老师才能受到的待遇。有时,在老乡家借宿,由于温度过低,战士们的鞋袜都已上冻,无法脱下。朝鲜老乡见到志愿军战士就如见到亲人一般,连忙把自家的炕让给战士休息,自己则睡在寒冷的外屋。战士们赶了一天路,倒在炕上便睡,也不去管结冰的鞋袜。可第二天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脚暖烘烘、热乎乎的,一看,发现朝鲜老乡将战士们鞋上的冰暖化,将袜子洗好烤干,使得战士们第二天赶路更加舒适。志愿军战士看着憨厚笑着的老乡说不出话来。虽然语言不通,但朝鲜老乡依然明白这些中国军人不远万里来到朝鲜是为了帮助他们抗击侵略者,是朝鲜的好朋友,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对志愿军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