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1月初,随着伊朗人质事件40周年这一特殊日子的到来,伊朗和美国再次打起“口水仗”。美驻德黑兰使馆门前出现的“反美”主题宣传画,见证着伊朗的特别之处。我从2005年到伊朗,先在伊朗高校当老师,后在凤凰卫视驻伊记者站工作,一晃快15年了,但我依然认为自己对伊朗的了解还不够。这是因为伊朗是一个文明古国,今天的社会又非常复杂,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宗教与世俗交织在一起,使伊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万花筒,神秘莫测。谈起过去的15年,伊朗人大多会说:“我们的变化太大了。”而我的亲身感受是,伊朗民众的生活变得相对艰难,但他们特有的民族
自尊
感和政治热情从未改变。
“尿布荒、奶粉荒”十年前少见
我1979年出生在银川。那一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伊朗完成伊斯兰革命。1997年我被上海外国语大学波斯语专业录取。当时我选这个专业只是出于好奇。记得那年5月,我很偶然地在自家厨房贴的一张报纸上读到“哈塔米多数票当选伊朗总统”的消息。被上外录取后,我去宁夏图书馆查波斯语资料,居然一本也没有查到。上学后,我听说中国企业在德黑兰修地铁和一条去里海的高速公路。有的说,上外预计到将来国家需要一批波斯语翻译,所以新开了波斯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