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关于这一区域的文化底蕴,关于其人口的结构、来源与流动,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关联,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些属于隐性文化的层面,研究、展现
的则相对不足。尽管以往有些著作、论文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述及,但远远不够。
美国华裔学者卢汉超教授出版过一部相当有名的著作,《霓虹灯外:二十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书中认为,上海虽然是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仍保持了许多传统的方式,不少里弄保持着传统城镇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主要的问题是择善而从,而不在乎是否现代化,并不是唯现代化是从。
1884年,上海点石斋绘制的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中标注的南京东路及沿线各类信息
民国二年(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标注的南京东路及沿线各类信息
1984年,北京东路、南京东路外滩及周边卫星遥感图(局部)
资料来源 | 《上海市地图集》(上海市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1984年)
1984年,南京东路及周边市政交通信息图(局部)
资料来源 | 《上海市地图集》(上海市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1984年)
通过研究处于新旧、中西、城乡等种种矛盾中的上海市民生活,他认为这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近代急剧变动社会中惊人的适应能力。此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很高的评价,获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笔者认为,这部口述史,正是在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隐性文化的层面上,印证了卢汉超教授的判断,不少内容对他的著作也可视为生动的补充。